睡眠呼吸機 – 常見問題
入門基礎與選購指引 (Foundation & Purchasing Guide)
1. 睡眠呼吸機是甚麼?其治療原理為何?
- 內容重點: 詳解正氣壓睡眠呼吸機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的定義。其核心原理是透過主機產生一股連續、溫和而穩定的氣流,經由喉管及面罩輸送至用家的上呼吸道。這股氣流會形成一道「空氣支架」(Air Splint),物理性地支撐著睡眠時容易放鬆而塌陷的軟組織(如軟顎、舌根),從而保持呼吸道持續暢通,有效防止睡眠窒息事件發生,改善血含氧量及睡眠質素。
2. 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使用睡眠呼吸機?
- 內容重點: 列舉睡眠窒息症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的主要病徵,例如:習慣性嚴重鼻鼾、睡眠中驚醒或呼吸暫停、日間精神極度困倦、晨起頭痛、專注力及記憶力下降等。強調自我懷疑不等於確診,最準確的方法是尋求醫生專業評估,並接受正式的「睡眠多項生理監測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以科學數據(如AHI指數)判斷病症嚴重程度及是否需要接受呼吸機治療。
3. 市面上有不同類型的睡眠呼吸機(CPAP、APAP、BiPAP),應如何選擇?
- 內容重點:
- 定壓式 (CPAP): 根據睡眠報告設定一個固定的處方壓力,整夜以此壓力輸送氣流。適合病情穩定、壓力需求不高的用家。
- 自動調壓式 (APAP): 內置演算法,能實時偵測用家的呼吸狀況(如氣流受阻、鼻鼾),並在預設的壓力範圍內自動調節輸出最合適的氣壓。舒適度較高,適合大部分用家,尤其是有姿勢性窒息或壓力需求會變動的人士。
- 雙水平氣壓式 (BiPAP/VPAP): 能分別設定較高的吸氣壓力 (IPAP) 和較低的呼氣壓力 (EPAP),使呼氣更為輕鬆。主要適用於壓力需求非常高(一般>15cmH2O)、患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如COPD)或無法耐受CPAP的用家。選擇哪一款應嚴格遵從醫生或睡眠治療師的建議。
4. 購買睡眠呼吸機前,是否必須持有醫生處方或睡眠測試報告?
- 內容重點: 強烈建議必須持有。睡眠呼吸機屬於醫療設備,其治療壓力需要根據個人睡眠測試報告的數據來精確設定。沒有專業報告的指導,壓力可能過高或過低,不但無法達到治療效果,甚至可能引致不適。信譽良好的供應商通常會要求客戶出示醫生處方或報告,以確保提供最合適的產品及設定。
5. 選擇睡眠呼吸機面罩有何技巧?(鼻罩、口鼻罩、鼻枕的分別)
- 內容重點: 這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
- 鼻枕式 (Nasal Pillows): 接觸面最小,直接置於鼻孔外。適合有幽閉恐懼感、喜歡閱讀或佩戴眼鏡的用家。不適合鼻腔長期阻塞或壓力需求極高的人士。
- 鼻罩式 (Nasal Mask): 覆蓋整個鼻子。為最常見及平衡度高的選擇,穩定性良好。
- 口鼻罩 (Full Face/Oronasal Mask): 同時覆蓋口鼻。專為睡眠時習慣張口呼吸、或因鼻敏感/結構問題導致鼻腔呼吸不暢順的用家而設。
- 選購技巧: 必須親身試戴,考慮個人睡眠習慣(側睡、仰睡)、面部輪廓、是否有幽閉恐懼感,並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測試不同尺寸,確保佩戴舒適且密封性良好。
6. 一部睡眠呼吸機的價格範圍是多少?為何價格差異如此大?
- 內容重點: 解釋價格主要受品牌、產地、功能及技術影響。入門級的定壓機價格較相宜;具備自動調壓、智能加濕、詳細數據記錄及雲端傳輸功能的進階型號則價格較高。雙水平呼吸機因技術更複雜,通常最為昂貴。用家應根據醫生建議及個人預算,在功能實用性與價格之間取得平衡。
使用方法與適應期 (Usage & Adaptation)
7. 初次使用睡眠呼吸機感到不適(如風壓過大、幽閉感),應如何適應?
- 內容重點: 承認適應期是普遍現象。提供策略:1) 日間練習:日間清醒時(如看電視、閱讀時)佩戴面罩及開機,每次15-30分鐘,讓身體習慣異物感及氣流。2) 善用「漸進升壓」(Ramp) 功能:設定一個較低的起始壓力,待入睡後,機器再逐漸將壓力提升至處方水平。3) 檢查面罩:確保面罩尺寸及鬆緊度合適,過緊會造成壓迫,過鬆則會漏氣。4) 保持耐心:給自己至少一至兩星期的時間循序漸進地適應。
8. 使用呼吸機後出現口乾、鼻乾或流鼻血情況,應如何處理?
- 內容重點: 這是因持續氣流帶走呼吸道水分所致。解決方案是使用 「一體式加濕器」(Integrated Humidifier)。大部分現代呼吸機均配備此功能。透過調高濕度等級,可為氣流增加水分。若天氣寒冷,可配合使用 「恆溫喉管」(Heated Tubing),防止水蒸氣在管內凝結成水珠,同時確保到達面罩的空氣溫暖濕潤,能大幅提升舒適度。
9. 睡眠期間,喉管經常纏繞或脫落,有甚麼解決方法?
- 內容重點: 提供實用配件建議:1) 喉管固定架/懸掛系統 (Hose Lift/Management System):將喉管從高處懸吊下來,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避免壓在身下或纏繞頸部。2) 選擇頭頂出氣設計的面罩:這類面罩的喉管接駁口位於頭頂,讓喉管遠離身體,適合睡姿多變的用家。
10. 如何正確佩戴及調整面罩鬆緊度,以防止漏氣?
- 內容重點: 提供步驟:先將面罩輕輕放置於臉上,然後拉上頭帶。開機後,躺下並調整至您最自然的睡姿,此時才開始微調頭帶的魔術貼。原則是 「剛好密封,切勿過緊」。過緊不但會引起皮膚壓瘡,更可能扭曲面罩軟墊,反而造成漏氣。可對著鏡子檢查面罩軟墊是否均勻貼合皮膚。
11. 呼吸機運作時的聲浪會否影響自己或伴侶的睡眠?
- 內容重點: 解釋現代優質的睡眠呼吸機運作聲浪極低(通常低於30分貝),比耳語或圖書館環境更安靜,主機本身極少構成滋擾。用家聽到的噪音,絕大部分源於 「面罩漏氣」。因此,若聽到明顯的「嘶嘶」聲,應優先檢查並調整面罩的佩戴,確保其密封。
日常護理與配件更換 (Maintenance & Replacement)
12. 應如何清潔睡眠呼吸機的機身、喉管及面罩?清潔頻率為何?
- 內容重點: 提供清晰的清潔時間表:
- 每日: 面罩軟墊(與皮膚接觸部分)及加濕器儲水盒。用溫和梘液及暖水手洗,然後風乾。
- 每週: 整個面罩(包括頭帶)、喉管。同樣以溫和梘液及暖水清洗。喉管可灌入清潔液後兩端搖晃沖洗。
- 機身: 定期用微濕的軟布擦拭外殼即可。
- 注意: 必須確保所有組件完全風乾後才重新組裝使用,避免陽光直接曝曬。
13. 呼吸機的過濾棉(Filter)應隔多久更換一次?
- 內容重點: 區分兩種過濾棉:
- 可重用式過濾棉 (Reusable Foam Filter): 通常為深灰色,負責過濾大塵粒。應每星期取出用清水沖洗,風乾後放回。約每半年更換一次。
- 即棄式超細過濾棉 (Disposable Ultra-fine Filter): 通常為白色,過濾更微細的致敏原。不能清洗,必須定期更換,視乎家居環境,一般建議每月更換,或當其變色時立即更換。
14. 面罩、喉管及儲水盒等消耗性配件的使用壽命是多久?為何需要定期更換?
- 內容重點: 解釋物料會隨時間及清潔次數而老化、變形、變硬,影響密封性及衛生。
- 面罩: 建議每6至12個月更換。軟墊部分可能損耗更快。
- 喉管: 建議每6至12個月更換,因內部可能出現微細裂縫積藏細菌。
- 儲水盒: 若清潔妥當,可使用1年以上,但若出現礦物沉積或破損則需更換。
- 頭帶: 因失去彈性而需約每年更換。 定期更換是確保治療效果及個人衛生的重要投資。
15. 應使用蒸餾水還是普通水喉水於加濕器中?
- 內容重點: 必須使用蒸餾水 (Distilled Water) 或純淨水 (Purified Water)。因為水喉水或礦泉水含有礦物質及雜質,經加熱後會形成白色水垢,積聚在儲水盒及機件內部,難以清潔之餘,更會縮短機器壽命。長期吸入這些礦物質微粒亦可能對呼吸系統構成風險。
生活應用與疑難排解 (Lifestyle & Troubleshooting)
16. 我可以攜帶睡眠呼吸機乘搭飛機去旅行嗎?有何注意事項?
- 內容重點: 絕對可以。睡眠呼吸機被視為醫療設備。
- 攜帶方式: 應將呼吸機及其配件放置於專用手提袋內,作為隨身行李登機,切勿託運,以防運送過程損壞或遺失。
- 航空公司規定: 大部分航空公司允許額外攜帶一件醫療設備手提行李而不佔用原有額度,但建議出發前向航空公司確認。可準備醫生簽發的醫療證明信件以備不時之需。
- 安檢: 過安檢時需將主機取出單獨檢查。
- 目的地使用: 現今大部分呼吸機均採用環球電壓 (100-240V),只需預備適用於當地的轉換插頭即可。
17. 如何解讀呼吸機報告上的數據(如 AHI 指數、漏氣量)?
- 內容重點: 簡單解釋關鍵數據的意義:
- AHI (Apnea-Hypopnea Index) / 每小時窒息及低通氣指數: 這是最重要的療效指標,代表每小時睡眠中呼吸暫停或淺呼吸的次數。理想的治療目標是將AHI控制在5次以下。
- 漏氣量 (Leak Rate): 顯示面罩的密封程度。少量漏氣屬正常,但若數值持續過高,則代表面罩不合適或佩戴不當,會嚴重影響療效。
- 使用時間 (Usage Hours): 記錄每晚的有效治療時數。
- 用家可透過這些數據初步監察治療進展,並與醫生或供應商跟進。
18. 即使使用了呼吸機,日間依然感到疲倦,可能是甚麼原因?
- 內容重點: 探討多種可能性:1) 嚴重漏氣:最常見原因,導致有效壓力不足。2) 壓力設定不當:病情可能隨體重或生活習慣改變,需要重新評估壓力。3) 睡眠衛生欠佳:如睡眠時間不足、睡前使用電子產品等。4) 其他睡眠障礙:可能同時存在其他問題如不寧腿綜合症。5) 適應期:身體需要時間來「償還」長年累積的「睡眠債」。若情況持續,應帶同呼吸機數據覆診。
19. 面罩與皮膚接觸的位置出現紅印或敏感,應如何處理?
- 內容重點: 1) 檢查鬆緊:確保頭帶沒有過緊。2) 清潔:每日清潔面罩,去除皮膚油脂及污垢。3) 使用面罩墊 (Mask Liners):在面罩與皮膚之間增加一層柔軟的布質墊,減少摩擦及過敏。4) 更換面罩類型:可能對矽膠物料敏感,可嘗試更換不同材質或接觸面更小的面罩(如鼻枕)。5) 使用皮膚保護產品:有專為CPAP用家設計的皮膚保護霜。
20. 如果患上感冒或鼻塞,是否應該繼續使用睡眠呼吸機?
內容重點: 視乎嚴重程度。若只是輕微鼻塞,可嘗試以下方法:1) 調高加濕器濕度。2) 使用生理鹽水噴鼻劑或洗鼻器以保持鼻腔暢通。3) 若您使用鼻罩/鼻枕,可暫時轉用後備的口鼻罩。但若出現嚴重鼻塞、發燒或呼吸道感染,導致完全無法經鼻呼吸或使用呼吸機極度不適,可暫停使用一至兩晚,並盡快求醫。病癒後應立即恢復使用。
睡眠窒息症 – 常見問題
基礎認知與病因 (Basic Understanding & Causes)
- 睡眠窒息症的定義是甚麼?
- 解釋此症為一種睡眠障礙,患者在睡眠中上呼吸道會重複性地出現局部或完全性阻塞,導致呼吸短暫停止,血含氧量下降。
- 打鼻鼾是否就等於患有睡眠窒息症?
- 闡明兩者的關係:嚴重且規律性的鼻鼾是此症的關鍵警號,但並非所有打鼻鼾者都患有此症。關鍵分別在於呼吸有否出現暫停。
- 導致睡眠窒息症的主要成因是甚麼?
- 列舉結構性因素(如天生氣道狹窄、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下顎後縮)及非結構性因素(如肥胖導致頸部脂肪積聚、年齡增長令肌肉鬆弛)。
- 哪些人士屬於睡眠窒息症的高風險群組?
- 指出風險因素,包括:男性、肥胖人士、頸圍較粗、有家族病史、40歲以上、長期吸煙或酗酒者。
- 兒童會否患上睡眠窒息症?與成人的成因有何不同?
- 確認兒童亦會患病,其主因通常是扁桃腺或腺樣體過大,而非肥胖。症狀可能表現為學習不集中、過度活躍或發育遲緩。
症狀識別與診斷 (Symptom Recognition & Diagnosis)
- 睡眠窒息症最常見的日間及夜間症狀是甚麼?
- 夜間: 嚴重鼻鼾、睡眠中突然抖氣或嗆醒、呼吸間歇性停止(由枕邊人察覺)、頻繁轉身、夜尿。
- 日間: 起床後依然極度疲倦、日間渴睡(即使睡眠時間充足)、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衰退、晨起頭痛、情緒暴躁。
- 懷疑自己或家人有此問題,第一步應該怎樣做?
- 建議首先可進行簡單的自我評估(如Epworth嗜睡量表),若分數偏高,應盡快諮詢家庭醫生或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
- 睡眠窒息症是如何進行正式診斷的?
- 解釋標準診斷方法為「睡眠多項生理監測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此檢查會記錄患者睡眠時的腦電波、眼球活動、心電圖、血含氧量、呼吸氣流及胸腹活動等數據。
- 睡眠測試報告中的「AHI指數」代表甚麼?
- 定義「AHI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為每小時睡眠中,呼吸暫停及淺呼吸的總次數。這是判斷病症嚴重程度的核心指標(輕度: 5-15次;中度: 15-30次;重度: >30次)。
- 除了在醫院的睡眠實驗室,有其他進行睡眠測試的選擇嗎?
- 介紹「家居睡眠測試」(Home Sleep Test),這是一種較簡便的篩查工具,讓患者能在家中進行測試。雖然數據不及實驗室全面,但對診斷典型的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有相當高的準確性。
健康風險與影響 (Health Risks & Impacts)
- 若對睡眠窒息症置之不理,會引致哪些長遠的健康問題?
- 強調其潛在的嚴重後果,因長期缺氧會對全身器官構成壓力,是多種慢性疾病的根源。
- 睡眠窒息症如何影響心血管系統?
- 解釋夜間反覆缺氧會令血壓飆升,增加患上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正、心臟衰竭及心肌梗塞的風險。
- 此症與中風及糖尿病有關嗎?
- 說明其關聯性:睡眠窒息症是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同時,它亦會干擾身體的胰島素調節,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 除了生理健康,它對精神狀態及日常生活有何影響?
- 指出日間過度渴睡會嚴重影響工作及學習表現,並大幅增加駕駛或操作機械時發生意外的風險。患者亦較易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治療方案與選擇 (Treatment Options & Choices)
- 目前最主要及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甚麼?
- 介紹「持續正氣壓睡眠呼吸機」(CPAP) 為國際公認的黃金標準治療方案,其原理及成效。
- 除了使用睡眠呼吸機,還有沒有其他治療選擇?
- 列舉其他方案:
- 口腔矯治器(牙托): 適用於輕至中度患者,透過將下顎前移以擴張呼吸道。
- 手術治療: 如懸雍垂顎咽成形術(UPPP)、切除扁桃腺等,成功率因人而異。
- 姿勢治療: 針對只在仰睡時才出現窒息的患者,使用特定裝置保持側睡。
- 列舉其他方案:
- 減重能否根治睡眠窒息症?
- 解釋體重管理是極其重要的輔助治療。對於因肥胖引致的患者,成功減重(尤其10%以上體重)能顯著減輕病情,甚至有機會根治,但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
- 改變生活習慣對病情有幫助嗎?
- 提供生活方式建議,包括:恆常運動、戒煙、睡前避免飲酒及服用安眠藥,這些都有助於改善病情。
常見迷思與釋疑 (Common Myths & Clarifications)
- 飲酒或服用安眠藥幫助入睡,能否改善睡眠窒息症?
- 釐清謬誤: 絕對不能。酒精及安眠藥會進一步放鬆上呼吸道肌肉,令氣道塌陷及缺氧情況更為嚴重,是極度危險的行為。
- 睡眠窒息症是否一種需要終身管理的長期病患?
- 總結病情管理:對大部分成年患者而言,這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管理。雖然透過減重或手術有機會改善,但大多數患者需要持續接受治療(如使用呼吸機)來控制病情,以維持健康及生活質素。
睡眠測試 – 常見問題
基本概念與目的 (Basic Concepts & Purpose)
- 甚麼是「睡眠多項生理監測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
- 解釋這是一項全面、客觀且無創的標準檢查,用以記錄個人在整夜睡眠期間的各項生理數據,從而評估睡眠質素及診斷特定的睡眠障礙。
- 進行睡眠測試的主要目的是甚麼?
- 主要目的為診斷或排除「睡眠呼吸中止症」(即睡眠窒息症),並評估其嚴重程度。此外,亦可用於診斷其他睡眠相關疾病。
- 睡眠測試可以診斷出哪些睡眠障礙?
- 除了最常見的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SA),亦能協助診斷不寧腿綜合症(RLS)、週期性肢體抽動症(PLMD)、發作性睡病(嗜睡症)及異睡症(如夢遊、夜驚)等。
- 我是否需要由醫生轉介才能進行睡眠測試?
- 強烈建議。雖然部分私營機構可直接預約,但經由醫生評估及轉介最為理想。醫生能判斷您是否確實需要此項檢查,並能在測試後為您解讀報告及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測試類型與選擇 (Types of Tests & Choices)
- 睡眠測試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 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級(Level 1)的「實驗室睡眠多項生理監測檢查」及 第三/四級(Level 3/4)的「家居睡眠測試」。
- 在醫院睡眠實驗室進行的測試與家居睡眠測試有何分別?
- 實驗室測試 (Level 1): 在醫院或睡眠中心留宿一晚,由專業技術人員全程監察。記錄的生理數據最為全面,包括腦電圖、眼動圖等,是診斷的黃金標準。
- 家居睡眠測試 (Level 3/4): 將便攜式監測儀器帶回家中,自行佩戴並記錄。主要監測呼吸、心率及血氧等數據,較為方便,但數據不及實驗室測試詳盡。
- 我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睡眠測試類型?
- 您的醫生會根據您的症狀、病史及懷疑的睡眠問題來作出建議。一般而言,若高度懷疑是典型的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可先考慮家居測試作為篩查;若懷疑有其他較複雜的睡眠問題,或家居測試結果不清晰,則需進行實驗室測試。
- 家居睡眠測試的準確度高嗎?
- 對於診斷中度至重度的「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家居睡眠測試擁有相當高的準確度。但它可能無法準確偵測輕度病情,亦不能用作診斷其他非呼吸相關的睡眠障礙。
測試前準備 (Preparation Before the Test)
- 進行睡眠測試前一天,有甚麼需要特別注意?
- 應洗頭及洗澡,但不要使用任何護髮素、髮膠、身體潤膚露或化妝品,以免影響電極貼片的黏附度及訊號接收。男士建議刮鬍,以確保感應器能緊貼皮膚。
- 測試當天可以午睡或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嗎?
- 為確保能於測試時自然入睡並獲得具代表性的睡眠數據,應避免在測試當天下午進行午睡,並應避免飲用任何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如咖啡、濃茶、能量飲品)。
- 測試前我需要停止服用我慣常的藥物嗎?
- 切勿自行停藥。 您應在預約測試時,向醫生或測試中心提供您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清單(包括處方藥、成藥及保健品),由他們判斷哪些藥物需要在測試前暫停服用。
- 如果是在醫院進行測試,我需要攜帶甚麼個人物品?
- 應穿著寬鬆舒適的兩件式睡衣(方便安裝儀器),並可攜帶個人梳洗用品、拖鞋、慣用的枕頭或任何能幫助您入睡的個人物品。
測試過程詳情 (Details of the Test Process)
- 睡眠測試的過程是怎樣的?技術人員會在我身上安裝甚麼?
- 技術人員會在您的頭皮、臉頰、胸口、腹部及腿部貼上多個感應器(電極貼片),用以記錄生理訊號。同時會戴上鼻喉(用以偵測氣流)、指套式血氧儀及數條彈性束帶(用以監測呼吸活動)。
- 在身上貼上這麼多感應器和電線,會否感到疼痛或影響入睡?
- 整個過程完全無痛。起初可能會感到少許不習慣,但大部分人都能在短時間內適應。電線會被整理好,確保您仍可在床上有限度地轉身。
- 測試期間,如果我需要去洗手間怎麼辦?
- 絕對可以。在實驗室中,您只需通知技術人員,他們會暫時將儀器從主機上拔除,協助您前往洗手間。家居測試的儀器則更為輕便,您可以直接佩戴著前往。
- 整個監測過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 監測時間為您正常的一夜睡眠,通常會記錄約6至8小時的數據。技術人員會在您準備就寢時開始記錄,並在您早上醒來後為您移除所有儀器。
測試後續與報告解讀 (After the Test & Report Interpretation)
- 測試完成後,我大概何時可以取得正式報告?
- 數據需要由睡眠技師進行分析,再由專科醫生審核及簽署。一般而言,您可在測試後約一至三個星期內取得正式報告。
- 睡眠報告中最重要的數據是甚麼?「AHI指數」是甚麼意思?
- AHI (Apnea-Hypopnea Index) 指數 是最關鍵的數據,代表「每小時睡眠中的窒息及低通氣次數」。它直接反映了睡眠呼吸中止的嚴重程度。其他重要數據包括:血氧飽和度(最低值)、睡眠結構(各階段比例)等。
- 報告結果會確認診斷嗎?下一步我應該怎樣做?
- 是的,報告會根據AHI指數及其他數據,明確指出您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及其嚴重級別。下一步您應帶同報告覆診,由您的醫生為您詳細解釋,並共同商討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例如使用睡眠呼吸機、口腔矯治器或接受手術等。
- 睡眠測試的費用是多少?是否有任何資助?
- 費用因測試類型(家居或實驗室)及服務提供者(公立醫院或私營機構)而有很大差異。在公立醫院輪候可能需時較長但費用較低;私營機構則較快但費用較高。部分醫療保險計劃可能會涵蓋睡眠測試的費用,建議向您的保險公司查詢。